研究生统考(研究生统考科目有哪些)

研究生统考,研究生统考科目有哪些

近年来,从各高校研究生录取情况来看,通过保研进入学校的研究生占比逐年攀升。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接收推免生的比例无限接近教育部规定的50%“红线”;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发布通知:2023级专硕研究生仅招收推免生源,统考阶段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就业生源。

图源:中国人民大学

在考研竞争如此“卷”的当下,诸多名校大规模接收保研推免生是否有失公平引起了广泛热议。然而,公平还是不公平,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来看,经常会得出迥异的结论。

保研≠走捷径

目前,各高校对考研推免资格的认定,有的使用学分绩点,有的提出在专业排名前25%,甚至是10%以内。因此,想要获得宝贵的“推免资格”,保研人并非准备几个月就能“鱼跃龙门”,而是要在整个大学生涯中的专业成绩、竞赛证书、学术科研等方面都名列前茅。经过了严格程序,推荐免试的学生还要通过初审与复试,才能踏入理想学府的大门。从这一点上来看,推免进入名校的难度并不比统考更低。

此外,据《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披露,超九成的招生单位认为推免生的质量普遍高于统考生。

一份样本数量10万+的调查结果显示,研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中,统考生人均发表1篇学术论文,而推免生则人均发表1.69篇学术论文。若仅限于SCI/SSCI/EI论文,则统考生人均发表0.35篇,推免生人均发表0.99篇。从学术创新潜力上来说,相较于统考生,推免生具备更大的优势。

研究生的招生逻辑不等同于本科生的招生逻辑,其培养目标是科研人员。对名校来说,提高接收推免生比例显然是筛选有学术潜力和研究意愿人才的更优选择。

图源:北京大学

回归到近几年的考研热潮来看。考研“卷”真的等同于学术“热”吗?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本科毕业生将考研视作从高校“象牙塔”通往社会“试炼场”的缓冲带,不排除有许多人是为了延缓就业时间而选择“逃避式考研”。除此之外,日益紧张的就业竞争下,“研究生学历”已成为不少好单位的基本就业门槛,为了拿到这个“学历筹码”而选择读研的人也不在少数。

当诸如此类“功利性考研”的人越来越多,仅凭半年一年的“突击式备战”而选拔出来的佼佼者,恐怕才是与研究生培养目标相悖的一种“不公平”。名校提高招收推免生比例这一举措,虽然挤压了没有保研资格高校学生的选择空间,但对于那些目标明确,成绩优异,综合实力强的学生来说,总能以考研这一方式进入名校,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

图源:华东理工大学

从结果上看,无论是保研上来的学生,还是考研上来的学生,研究生导师并不会区别对待,都有机会进入到导师的核心科研组。而在这种良性竞争下脱颖而出的优秀学子,反而能进一步“优化”名校的学术氛围,从而成长为国家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

推免之路需公正透明

日前,某高校已经直博北大的本科生,因论文抄袭事件而引起关注。近年来诸如此类的新闻屡见不鲜,进一步引发了公众对于保研公平性的担忧与质疑。的确,与全国统考相比,推免生的选拔过程透明度相对较低,也缺乏强有力的有效监督。

因此,完善研究生推免保送机制迫在眉睫。

高校为了保障生源质量提高推免生比例可以理解。但前提是要建立公开透明的机制,守护好公平底线,从而选拔出真正具有学术科研潜质的优秀人才;其次,全国仅有366所高校具有推免资格,占比不到本科院校数量的三分之一。因此,高校应尽可能创造多元的竞争环境,让部分有科研潜力、能力过人,但非名校出身的学子获得竞争推免名额机会,确保明珠不被遗漏。

图源:中国人民大学

从注重一纸试卷呈现出的结果到关注学生各阶段的学习过程,名校提升推免比例无疑是优化“一考定终生”这一选拔制度的有效手段。当然,当下的推免制度依然需要不断完善,最后的“免检产品”也要和“普通产品”一同接受社会的检验和评价。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人民日报、光明论、中国新闻周刊、科学网、中青校媒、光明日报等

关注我们,了解高等教育领域新鲜资讯!

发布于:陕西省

研究生统考(研究生统考科目有哪些)

京ICP备14027590号